信阳毛尖系列之四:信阳的名茶与山水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

阅读 :

接上篇:《信阳毛尖系列之三: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信阳毛尖”驰名的根本》,这是“信阳毛尖”系列的第四篇文章,本期主要讲:信阳的山水与名茶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

大别山和淮河水横穿信阳东西全境,浅山,翠峰,秀水,美泉营造出一片肥美的土地和绝佳的环境。苍郁的绿意,迷蒙蒙的雾气,柔曼的细雨,粼粼的涟漪,描绘出一片茶园的乐园。

名山多名寺,名寺多古刹。这样的名山,秀水,古刹哺育出信阳毛尖和无数好茶是可想而知的。

信阳的山水与名茶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又怎样孕育出这么多的好茶?这里小编给茶友们介绍信阳的名山名水与十种信阳名茶。

“五山二潭”与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是茶中精品,绿茶的明珠。信阳毛尖产于信阳市,信阳县,罗山县,所谓的“五山、二潭、一寨”地区,海拔多在500-800米,这里高山峻岭,群峦叠翠,溪流纵横,雨雾弥漫。信阳毛尖为什么会产于这里?不说山水,只要看看这里的云雾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1、车云山

位于信阳县西部,海拔600米,群山绵延,溪涧奔流。车云山最为奇妙的是这里的雾气,常年在山间浮动,全年有雾天气150天以上,山顶上总有白云凝聚,如流动的车轮,似翻滚的波涛笼罩在群山之巅。清光绪年间,拔贡程悌见此奇景曾赋诗云:“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遂名“车云山”。

2、云雾山

不用说就知道这是一个云雾缭绕的地方,终年云蒸雾漫,朝晖晚霞,五光十色,风景宜人。所以云雾山毛尖芽叶肥壮,清香馥郁。“云雾山”位于信阳城西九十余里深山处,这里山峰形似笔架,亦名笔架山。

3、黑龙潭

位于信阳县城西八十多里,是浉河源头之一。因山溪中有三个清潭相连,一潭比一潭深,终年碧水不竭,远远望去宛如一条黑龙穿行于山间而得名。这里,山高水清,云雾弥漫,所以长出的茶叶细圆挺秀,白毫遍布。

信阳茶区属于高纬度茶区,四季分明,茶园比南方开采晚、封圆早。渐春,茶花次第怒放,浓香四溢,煞有春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生态,使信阳毛尖内含物丰富,特别是氨基酸、二茶素、咖啡碱、芳香物质、水浸物质等含量,均优于南方茶区,为南方茶区所不及。

采茶期分三季:

谷雨前后采春茶

芒种前后采夏茶

立秋前后采春茶

信阳毛尖采摘标准十分严格:

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占比百分之八十五

一级毛尖一芽一叶占比百分之八十

二三级毛尖一芽二叶占比百分之七十

四五级毛尖一芽三叶占比百分之三十五

金刚台与金刚碧绿

“金刚碧绿”茶产于信阳商城县境内大别山主峰海拔1584米的金刚台周围,尤以伏山、龙泉、浉岩、白龙潭、九丈潭、黄龙潭茶叶品质最佳。

金刚碧绿于1985年开始研制,1989年形成独特的加工工艺流程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1990年在省名优茶鉴定会上被认定为河南省心名茶。1992年3月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中心评定:外形,肥壮紧直,微扁显芽;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滋味,嫩爽;叶底,嫩绿肥壮显芽,符合名茶品质要求。金刚碧绿茶问世以来,已经成为省内外茶叶市场的热门商品,促销郑州、武汉等地。

仰天洼与仰天雪绿

“仰天雪绿”产于河南省固始县仰天洼茶场,该场位于固始县祖师庙乡海拔近千米的奶奶巅山上。“仰天雪绿”茶因其茶树生长山谷中,冬春山上白雪皑皑,山下茶园如茵,冬雪晚融的气候特点而得名。

“仰天雪绿”之所以成为河南省名茶,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外,与其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精湛的采制技术分不开。“仰天雪绿”是用优越群体小叶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在制作上借鉴了日本“煎茶”制作工艺,并揉进龙井、毛尖的初制方法,使之形似“煎茶”,又有龙井、毛尖特色。

唐宋山与赛山玉莲

“赛山玉莲”,是信阳茶名苑中的新秀,自问世以来,便以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韵备受赞誉。

“赛山玉莲”产于光山县凉亭乡赛山一带,这里位于大别山北麓,光山县城东南部。

“赛山玉莲”名茶采摘标准严格,时间在清明前后。采摘坚持执行“四选择,六不要,一摊放”的原则。

浉河水与震雷春

“震雷春”茶产于信阳震雷山。震雷山位于信阳市东浉河河畔,海拔500多米。其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卷曲多白毫,色泽翠绿;内质汤色浅绿明亮,香气高鲜,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整。内含有效成分极为丰富。

杏山与杏山竹叶青

杏山竹叶青是近年河南新创茶中的一颗名珠,杏山竹叶青产地为光山县杏山一带。

杏山竹叶青茶外形扁平,直而挺秀,形似竹叶,色泽深绿光润显毫,香高持久,鲜浓且爽,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灵山寺与灵山剑锋

灵山剑锋产于灵山寺周围,灵山位于罗山县西南部,海拔827米,因其“每有云气覆顶,必雨”,被人称之为“灵山”。

灵山剑锋茶主要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似剑,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高爽,滋味醇甘,叶底嫩绿匀净。


本文标题:信阳毛尖系列之四:信阳的名茶与山水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 - 茶的起源_茶的历史_中国茶史_世界茶史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shi/10198.html

相关文章

  • 茶与佛教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

    茶源茶史
  • 中国茶道与道教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

    茶源茶史
  • 西藏茶文化的兴衰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

    茶源茶史
  • 东方美人茶如何命名?有什么传说?

    东方美人茶原称膨风茶(「膨风」是台湾俚语「吹牛」之意),相传早期有一茶农因茶园受虫害侵食,不甘损失,乃挑至城中贩售,没想到竟因风味特殊而大受欢迎,回乡后向乡人提及此事,竟被指为吹牛,从此膨风茶之名不胫而...

    茶源茶史
  • 浅谈红茶文化记载

    红茶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所有史料记载中,最早提及“红茶”这一名称的是明中期(约16世纪)刘基所撰的《多能鄙事》一书。据推测,早在17世纪我国就已经开始制作红茶,出现最早的是福建小种红茶。18世纪中期,福建地区...

    茶源茶史
  • 皖西黄大茶文化历史发展

    明代许次纾《疏》记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霍山县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区筒乘...

    茶源茶史
  • 砖茶历史渊源

    砖茶内地不多见,主要是供给边疆民族饮用。《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砖茶起源于唐代...

    茶源茶史
  • 太平猴魁的历史革沿

    清咸丰(1859),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开出一块茶园,此处山高土肥,云蒸雾蔚。郑本魁和当地茶农经过精心制作,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现在,猴魁茶界...

    茶源茶史
  • 攒林茶有哪些史料记载?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和诗篇。山上有块巨石,平整面宽,相传当年为开创江西诗派的北宋诗人黄山谷和他的好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与佛印禅师“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促膝谈心之处,巨...

    茶源茶史
  • 涌溪火青茶名来源

    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可知泾县产茶历史久远。关于涌溪火青茶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汉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

    茶源茶史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