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的起源与加工工艺

阅读 :

安化黑茶,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古时西北地区不产茶,也缺少蔬菜和水果,人们吃的大多数是牛肉、羊肉和奶酪等,不易消化,常吃易患疾病。

黑茶不仅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而且能消解脂肪,祛除油腻,因而被边疆牧民视为“生命之饮”。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但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千年黑茶,源起安化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得茶始于长沙,长沙茶源自安化”。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树最初是野生,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湖南是茶祖之地,而安化独特的地质与生态环境,产茶历史悠久。安化野生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据此,历史学家和茶叶专家推断,神农尝茶始为安化野茶。

安化代代有贡茶,自唐朝至清代,皇宫贵族喜爱安化茶,宫廷用茶与贡茶的历史最悠久,进宫的贡茶品类最多。唐朝有“渠江薄片”,宋代有“芙蓉仙茶”,元朝有“云雾茶”,明朝时,朱元璋洪武年间,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为贡茶。清朝后,散黑茶“安化天尖”在皇爷贵族中奉为珍品,又被嘉庆道光皇帝看上,成为贡茶。因此,贡茶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没有一个地方的茶能比过安化。

在中国五个黑茶主产地,平均产量比例是:湖南(黑茶)40%,四川(乌茶)20%,广西(六堡茶)15%,云南()15%,湖北(老青茶)10%。安化在清朝时,最高年产黑茶18万担,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黑茶中心。现在狭义的黑茶指的就是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神秘何在?

“安化野茶,山崖水畔,田间地头,不种自生”。

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曾经的安化,是茶叶的天下,条条古道载茶马。那么,安化黑茶,到底神秘何在?

一、神秘的地理环境

六亿年前的“冰球事件”使安化成为世界上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全球含量的85%。目前世界上除南非有小面积的冰碛岩外,像安化这样大面积保存下来的实属罕见,其厚度、规模和岩石质量堪称“世界之最”,被科学家称为“世界奇观”。安化也因冰碛岩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类植物的生长,“有冰碛岩的地区必出好茶”之说正因于此。

安化地处雪峰山北段,境内峰峦叠嶂,海拔千米之上的山峰63座,最高的山海拔1622米,资水贯穿安化全境,境内溪谷纵横,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以上的溪河170条。安化县内土壤以板页岩风化发育的土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1.1%。茶园土质较好,酸碱度适宜,养分含量较高。茶园土壤以酸性和弱酸性为主,氮、钾等有机质含量丰富。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6.2℃,年平均降雨量为1687.7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

因环境独特,安化云台山大叶茶种成为了目前茶树品系中极为罕见的原始优良品系,是茶树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1965年,“云台山大叶茶树种”被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为全国21个优良茶树种之一。

二、神秘的千年工艺

安化黑茶制作工艺现已入选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包括:杀青、初揉、渥堆发酵、复揉、烘焙干燥等工艺。

1、杀青: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黑茶杀青能杀匀杀透。杀青分为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

(1)手工杀青:选用大口径锅(口径80~90厘米),炒锅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倾斜面,灶高70~100厘米。一般采用高温快炒,锅温280~320℃,每锅投叶量4~5千克。待茶叶软绵且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香气显出,折粗便不易断,且均匀一致,即为杀青适度。

(2)机械杀青:当锅温达到杀青要求,即投入鲜叶8~10千克,依鲜叶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调节锅温进行闷炒或抖炒,待杀青适度即可出机。

2、初揉: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中揉捻机转速以40转/分左右,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待黑茶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3、渥堆发酵: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如果堆温过高则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堆均匀。堆积12-18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堆使黑毛茶中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了80%,其中的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茶汤鲜爽滋味的重要成分。

4、复揉:将渥堆适度的黑茶茶坯解块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6~8分钟。然后下机解块,及时干燥。

5、烘焙干燥: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采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烟味,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的一次干燥,与其它茶类不同。

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因许多人不喜欢松烟香,现不少企业改用日晒方式来干燥黑毛茶。

6、下焙入库:黑茶干毛茶下焙后,置于晒簟上摊晾至与室温相同后,及时装袋入库。

黑毛茶特点:叶张宽大,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黑褐,汤色橙黄,香味醇厚,具有扑鼻的松烟香味,叶底黄褐。


本文标题:安化黑茶的起源与加工工艺 - 茶的起源_茶的历史_中国茶史_世界茶史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shi/7861.html

相关文章

  • 中国的茶馆与饮茶

    根据中国古典典籍,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叫茗铺。明朝出现私家园林,有的设有私家茶寮;“茶馆”一词也开始出现。张岱所着《陶庵梦忆・露兄》写道:“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

    茶源茶史
  • 象棋云雾茶蕴含了哪些历史文化?

    在昭平茶馆里品象棋云雾是一种艺术的熏陶,而到老百姓家中品茶那是一种礼遇情感的享受。昭平人勤于种茶,精于制茶,更讲究喝茶。喝茶讲究茶礼,以茶敬客,也成大礼。无论你进入哪位农家民宅都会受到让座敬茶的...

    茶源茶史
  • 口唇茶的由来

    据传,它开端种在鸡公山上,叫“口唇茶”。这种茶沏上开水后,从升起的雾气中会现出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飘飞去;品味起来,满口幽香,浑身酣畅,可以治疗疾病。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种的,她们咋会来到人世种茶呢?这事还得从鸡公山...

    茶源茶史
  • 径山禅茶文化传承、弘扬光大

    至今有1265年历史的径山,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优美,禅茶文化博大精深,是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日本临济宗和日本之源。径山镇是浙江省茶叶之乡,径山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北苕溪担负着千余年来径山禅茶文化传承...

    茶源茶史
  • “信阳毛尖”系列之一:你一定不全知道的“信阳毛尖”的独特历史

    “信阳毛尖”,你想了解的关于“信阳毛尖”的知识都在这里。这是关于“信阳毛尖”的第一篇文章:信阳毛尖的历史传承。信阳茶的传入信阳毛尖是很受欢迎的传统绿茶,要想认识信阳毛尖这样优异而独特的名茶,了...

    茶源茶史
  • 西湖龙井有一个你所期待的美丽传说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杭州西湖,这个只听名字就能嗅到绿意的地方,养出来的茶想必也是清清秀秀、色翠名雅。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西湖龙井,不仅翠绿挺秀,香清...

    茶源茶史
  • 花砖茶的历史演变

    过去交通困难,茶叶运输不便,这圆柱形的花卷茶形如“树干”,倒便于捆在牲口背的两边驮运。但在零售与饮用时,要用钢锯锯成片。这样做,既不方便,茶未又易损失,造成浪费。另外,在筑造过程中,花工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制作不易。如...

    茶源茶史
  • 浅谈清末时期的饮茶习俗

    清末民初的中国,是一个风云激荡变革求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急速交融碰撞的时代。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个时代时,不仅要从图文典章中感受它的波澜壮阔,更要从那个时代留存下来的器皿珍玩上,品味一份历史的温...

    茶源茶史
  • 龙井的历史传说

    “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狮峰龙井之所以驰名,还要感谢乾隆爷。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学着茶女采茶。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赶回京城,也带回...

    茶源茶史
  •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

    茶源茶史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