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泡茶技法之二:安溪泡法

阅读 :

1.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纯,茶汤九泡为限,每三泡为一阶段。第一阶段闻其香气是否高,第二阶段尝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阶段看其颜色是不有变化。所以有口诀曰:

一二三香气高。

四五六甘渐增。

七八九品茶纯。

2.冲泡步骤:

备具:茶壶的要求与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为先,另外准备闻香杯。

温壶、温杯:温壶时与潮州无异,置茶仍以手抓,唯温杯时里外皆烫。

烘茶:与潮州式相比,时间较短,因高级茶一般保存都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冲水: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闻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旧,第三泡倒满。

闻香:将品茗杯及闻香杯一齐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闻香杯在右)

抖壶:每泡之间,以布包壶,用力摇三次。(抖壶是使内外温度,开水冲入后不摇是为使其浸出物增多。这与潮州式在摇壶意义恰恰相反,因为所用的茶品质不同。

注:安溪在福建省南安县西,产茶自古闻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铁观音,武夷茶之类的轻火茶。


本文标题:中国茶道泡茶技法之二:安溪泡法 - 茶艺_茶道_功夫茶_茶艺师_茶艺培训_茶艺表演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yi/2322.html

相关文章

  • 茶道的分类

     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中华茶道涵蕴饮茶有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其构成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关于茶道的分类,目前中国茶文化界比较混乱。较多的是以茶道实践...

    茶艺茶道
  • 黄茶的审评术语

    黄茶常见感官审评术语如下:一、黄茶干茶形状术语扁直 扁平挺直肥直 芽头肥壮挺直,满坡白毫。形状如针。此术语也适用于黄绿茶和白茶干茶形状梗叶连枝 叶大梗长而相连鱼子泡 干茶有如鱼子大的突起泡点二、黄茶干茶...

    茶艺茶道
  • 中华茶艺"四要"之二:水

    品水文学是茶道开出的奇花异卉。择水固然重要,但古人将此事复杂化了,为孰是"天下第一水"争论上千年也实在小题大作。但无论合理与不合理,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茶是灵魂之饮,水是生命之源。 茶中有道,水中也有道。...

    茶艺茶道
  • 功夫茶禁忌,喝功夫茶有八大忌讳
    功夫茶禁忌,喝功夫茶有八大忌讳

    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指潮州工夫茶,一种饮茶方式,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茶道”。但不仅仅是一种茶艺茶道,功夫茶也是一种民俗,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不过“工夫茶”...

    茶艺茶道
  • 茶中品禅意 禅中识茶香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

    茶艺茶道
  • 中华茶艺演示(三):祁红工夫茶艺

    祁门工夫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清光绪年间开始仿照闽红试制生产。最终因其内质优异,与闽红、宁红齐名,国外也有将祁门红休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主要用具:瓷质茶壶、茶杯(以青花瓷、...

    茶艺茶道
  • 茶道起源时间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

    茶艺茶道
  • 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

    茶艺茶道
  • 趣看中国的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

    茶艺茶道
  • 日本茶道技巧与自然美

    在茶道技艺中,体现的是“和清”的自然美。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创佗茶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珠光之前人们以唐物为贵,茶会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茶具尚华美精致,一味追求奢侈华...

    茶艺茶道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