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艺的概念

阅读 :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

一  "茶艺"一词溯源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当属"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陆羽是中国茶艺、茶道的奠基人,皎然、常伯熊辅助之功尤大。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娴于注汤点茶,其"艺"当为"烹茶之艺"。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尤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原文是在《茶经》"三之造"章的末尾,则"茶之为艺"之"艺",应包括煎茶、制茶甚至种茶之艺。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而德为本。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的倾向,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二 众说纷纭的"茶艺"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认为:"什么叫'茶艺'呢?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界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举凡: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1]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的陈香白先生等亦认为:"茶艺,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随着时代之迁移,茶艺'济用'宗旨不断强化,其内涵也以'茶'为中心,向外延展而成'茶艺文化'系列:(一)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铭,茶联;(二)茶小说,茶散文,茶随笔;(三)茶书画,茶道具,茶雕塑,茶包装,茶广告;(四)茶乐,茶歌,茶舞;(五)茶音像,茶文化网络;(六)茶戏剧,茶影视;(七)茶食,茶座;(八)茶馆与茶馆学;(九)茶艺演示。茶艺演示包括种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饮演示三大主要门类。"[2]陈香白先生等将茶艺扩大到茶叶科技领域,其茶艺文化几近茶文化。

北京社科院的王玲女士认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3]陕西作家丁文先生则说:"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4]福建的林治先生亦说:"'茶艺'是有形的,……包括了种茶、制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的技巧和技艺。"[5]王玲、丁文、林治三位关于茶艺的观点基本一致,泛指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的技艺。

台湾的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6]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认为:"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套技艺。"[7]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先生则认为:"依我之见,所谓广义茶艺中'研究茶叶生产、制造、经营'等方面,早已形成相当成熟的'茶叶科学'和'茶叶贸易学'等学科,有着一整套的严格科学概念,远非'茶艺'一词所能概括,也无须用'茶艺'一词去涵盖,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词并不涵盖种茶、制茶和售茶等内容一样。因此茶艺应该就是专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而言。"[8]蔡荣章、陈文华、丁以寿均主张从狭义上来理解茶艺,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的范围里。

北京大学的滕军女士在为范增平先生所著《中华茶艺学》"序言一"中说:"关于茶艺的界定,一直是个大难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从采茶、制茶、泡茶、赏具乃至茶诗、茶画等 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活动。到底是狭义一些好呢?还是广义一些好呢?若选前者,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富;然而,如果从后者,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滕军女士似乎对广义、狭义的理解均不满意,但茶艺该如何界定,滕军女士没有下结论,而是将难题留下。

  三 中华茶艺概念

"茶艺"一词由台湾茶人发明,"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 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9]台湾茶人当初提出"茶艺"是作为"茶道"的同义词、代名词。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茶之艺",古代如陈师道、张源,当代如范增平、王玲、丁文、陈香白、林治等持广义的理解,主张茶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饮茶之艺",古代如皎然、封演、陶谷,当代如蔡荣章、陈文华、丁以寿等持狭义的理解,将茶艺限制在品饮及品饮前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范围内。

对于"茶艺"为何要取狭义的理解,笔者赞同陈文华先生的意见,"应该让茶艺的内涵明确起来,不再和茶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担'茶道'的哲学重负,更不必扩大到茶学的范围中,去负担种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地将泡茶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事实上,中国的茶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国有十多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学本科专业,在茶学方面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形成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生态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药学、茶业历史等比较成熟、完善的茶学分支学科。上述各茶学分支学科,有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概念,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远非"茶艺"所能涵盖。笔者认为,茶艺以及茶道、茶文化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更不必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

明代张源《茶录》云:"茶兹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茶、水、器、火是构成茶艺的四项基本要素,如果加上茶艺的主体--人和茶艺活动的场所--境,则构成茶艺的六要素。茶艺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习茶--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烹治、品饮艺术活动。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茶艺与茶文化、茶道、茶俗

(一)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笔者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茶艺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11]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12]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然而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三)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盖碗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茶俗的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茶俗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茶艺。

图一:茶艺、茶道、茶文化、茶学内涵关系图

图二:茶艺、茶道、茶俗、茶文化外延关系图


本文标题:中华茶艺的概念 - 茶艺_茶道_功夫茶_茶艺师_茶艺培训_茶艺表演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yi/2328.html

相关文章

  • 中国茶艺文化
    中国茶艺文化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茶艺茶道
  • 传统的泡茶与倒茶方法

    冲泡步骤: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倒茶: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

    茶艺茶道
  • 日本茶道正是“去中国化”的结果

    日本茶道正是“去中国化”的结果“入明,朱元璋也是粗人一个,他极力倡导的社会风气依然是尚质不文,还曾下诏罢贡团茶(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改用散茶。由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被扭转到跟宋时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点茶...

    茶艺茶道
  • 中国茶品饮艺术的划时代变化:明朝泡茶道的兴起
    中国茶品饮艺术的划时代变化:明朝泡茶道的兴起

    我们今天的饮茶之道和唐宋茶道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了,这一切都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诏书。朱元璋明初,茶饼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饼上镏金镂银,更有雕龙画凤,称之为“龙凤团茶”,但是整个制作...

    茶艺茶道
  • 日本人眼中的茶道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

    茶艺茶道
  • 茶道四义―美、健、性、伦的解释

    茶道四义―美、健、性、伦的解释1、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

    茶艺茶道
  • 茶桌上的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如果不知道一些基本的茶桌礼仪,就很容易闹笑话,甚至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们。1、要先问客人喝什么茶。简要地介绍一下所冲泡的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征、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

    茶艺茶道
  • 泡茶三要素

    要泡出好喝的茶,有三点不可或缺的要素:(1)茶叶投放量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

    茶艺茶道
  • 福建茶艺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着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

    茶艺茶道
  • 中国茶道泡茶技法之三:潮州工夫茶泡法

      1.特色:针对较粗制的茶,使价格不高的一般茶叶能泡出不凡的风味。讲究一气呵成,在泡茶过程中不允许说话,尽量避免干扰,使精、气、神三者达到统一的境界。对于茶具的选用,动作,时间以及茶汤的变化都有极高的要求。(类似于日...

    茶艺茶道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