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 乃修身养性追寻

阅读 :

中国茶道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

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在中国茶道中修生养性,在中国茶道中寻找人生的静谧,在茶道中找到人生另一番境界。


本文标题:中国茶道 乃修身养性追寻 - 茶艺_茶道_功夫茶_茶艺师_茶艺培训_茶艺表演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yi/2473.html

相关文章

  • 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

    茶艺茶道
  • 诏安泡茶法

    1、特色:用于冲泡陈茶,在纸巾上分出茶形,以及洗杯的讲究。2、冲泡步骤:备具:首先将布巾折叠整齐,放在泡者习惯位置,茶盘放在壶的正前方。整茶形:因泡茶所用的者是陈年茶,碎渣较多,所以要整形,将茶置于纸方巾上,折合轻抖,粗细自然...

    茶艺茶道
  • 茶道的生命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道大行”的时代。幽丛隐逸山野的“自然之茶”,到了唐代成了“‘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性化了的“文化之茶”。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取蜀...

    茶艺茶道
  • 中国茶艺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茶道萌芽是期晋代开始至茶道大行的唐代,尚无茶艺表演的专职,但唐代因陆羽善于烹茗被太守请去试茗,与现在的茶艺表演却有相似之处。宋代,人们兴起斗茶,卖茶水的人也相互间试论高低,乃至运匕成象,被时人称为“茶百...

    茶艺茶道
  • 茶书全集 The Collected Works on Tea
    茶书全集 The Collected Works on Tea

    茶书是记载茶叶的典籍总称。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

    茶艺茶道
  • 中国茶道的概念与内涵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

    茶艺茶道
  • 日本茶道用具知识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

    茶艺茶道
  • 喝茶讲禅:禅茶一味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

    茶艺茶道
  • 寺院中的茶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茶艺茶道
  • 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

    茶道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日本人饮茶的风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约达1000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

    茶艺茶道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