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煮茶讲究三沸
-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
- 古巴蜀国已种植茶叶进贡周武王
- 在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其中一棵树龄已达2700年;西双版纳巴达的一棵大茶树也有1700年历史,但要谈到茶树的起源,远比人类悠久得多,而中国人只不过是较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而已。关于茶,最早的传说出现于四五千...
-
- 敬茶之礼
-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客来敬茶之礼。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茶道、茶礼、茶艺已经通过不同的表现渗透到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里不仅开辟了一个别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类名茶...
-
-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性
-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
-
- 唐代茶文化主要表现(二)
- 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
-
- 唐代茶文化主要表现(三)
- 唐代出现了包括茶学专着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
-
- 湖北茶艺
- 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成书后,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
-
- 武夷岩茶文化
- 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气和,天独垂青,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大自然的钟爱,造就武夷岩茶高尚的品德。它与国际无我茶会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
-
- 福建茶艺
-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着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
-
- 论品茶与喝茶区别
-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而形成的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茶,可谓人人会喝,如果是说品茶,可不是人人会品的。喝茶与品茶有着本质的区别,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
-
- 唐代茶文化主要表现(四)
- 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
-
- 唐代茶文化主要表现(一)
- 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
-
- 茶艺之五美
- 1、自然清静的环境美:自古以来品茗讲究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和谐统一。自然清静的环境是品茶者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一种精神享受。徐渭在其《煎茶七略》中云:“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
-
- 茶艺欣赏
- 第一道:恭请上座:请客人到上位,主人或侍茶者彻茶、把壶泡茶、斟茶待客。第二道: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第三道: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第四道: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
-
- 茶文化创新
- 2002年,当代着名民间发明家季汉生为了深入了解明代至今的名家制壶艺术,他在宜兴丁蜀镇住了十四个月,决定采用两岸同胞十分青睐的宜兴紫砂,创作一款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突破宜兴制壶传统艺术的特殊作品。他投入了近十年的...
-
- 茶叶与民族文化
-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
-
- 茶文化概论
-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是...
-
- 高原人为什么离不开茶
- 茶,是青藏高原以藏族为主体的包括门巴族、裕固族、土族、蒙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等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是他们生活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茶又是待客的上品。藏族民谚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道...
-
-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茶的
- 根据历史得知,“茶”字最早出现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的《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以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茶”字的基本含义是“苦菜”,远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只是根据其味道...
-
- 茶树与神话
- 茶树,最初是野生,是“南方之嘉木”。神农氏以茶解毒,此茶乃是湖湘野生茶。茶树由野生而人工栽种,也起源于神话传说。据四川《名山县志》与《雅州府志》记载,西汉宣帝甘露年间,邑人吴理真在蒙山之巅上清峰种茶树七株,“高不...
-
- 茶与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是远古人类的一种文化心态。茶叶,乃是德昂族的图腾崇拜。德昂族种茶、制茶、嗜茶,相传茶叶仙子是德昂人的始祖母。中国人对茶的崇拜,对茶树的神化,对种茶人的神化,虽然只是一些历史悠远的神话传说而已,而唐人陆羽...
-
- “大红袍”的名称由来
- “大红袍”,系武夷山岩茶之王,乌龙茶中的“茶中之王”、“茶中之圣”,产于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采制的历史。其名称由来传说有三:一曰春天茶树萌发茶芽时呈紫红色,如同一团火焰,故名之“大红袍...
-
- 泡茶、端茶、接茶的礼仪
- 泡茶并不是简单的倒杯开水,不是随意丢几片茶叶就算是泡茶了。泡茶还包含了如何泡茶、端茶、接茶等多重礼节,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品,同时也能反映出主客间的一种情感信息。首先说泡茶。要选择洁净的杯子,从外观上看...
-
- 中国饮茶历史
-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
-
- 茶叶入藏的故事
-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随之西藏饮茶习俗蔚为时尚,以使奶与肉食为主的边民得茶之大益,达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