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4则,茗11则,2则,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设都是偶见,茗、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是荼老叶...
-
- 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诧、瓜芦木、、皋芦、、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
-
- 茶字的由来
-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
-
- 唐代饮茶之风格
- 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
-
- 唐代茶文献与茶文学
- 《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
-
- 唐代茶文化艺术
- 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
-
- 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 《尔雅・释木第十四》,“,苦荼”。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
-
- 荼的含义
- 苦菜《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
-
- 茶的发现与利用
-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
-
- 神农尝百草与茶(二)
- 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
-
-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
-
- 茶叶的贸易历史
-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大体可分四个贸易时期: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唐代,於...
-
- 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 茶的诞生时间已不可考,而“茶”字又是怎么演变并确立下来的呢?
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文字还不统一,茶的名称也存在同物异名。...
-
- 茶的其他称谓
- “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
-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
-
-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 780年陆羽着《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
-
- 神农尝百草与茶(一)
- 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
-
- 唐诗里的茶文化
- 说起茶诗妙品,首推唐诗。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赞茗之高洁、记茶会之盛况,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
-
- 中国名茶的美丽传说
- 龙井茶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
-
- 茶文化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 何为茶文化,业界众说纷纭。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茶文化推广工作委员会、茶文化研究员经过深入的系统论证,给予了茶文化较为全面而相对准确的定义。在中国现代茶事活动中人们经常提及“茶文化”一词。什么是“茶文化”?各界...
-
- 现代人要品茶的七种理由
- 近来,因科学论证茶叶的多种效能,茶叶消费剧增。我国年人均用茶32克左右,与爱尔兰的3230克、英国的2460克、日本的1080克和中国的350克相比,还是很少的。茶水已不单纯是一种好饮料,它已作为一种健康饮料,经过长久历史创造...
-
- 茶叶的“静”与“和”
-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儒、道、佛各家,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静”、之“和”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的“静”与“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历时千年,播及全球的特...
-
- 品茶还需一颗平和心
- 中国人爱茶,就像西方人爱咖啡一样。喝茶也有一定的讲究,每次喝茶,特别刚买回来的茶叶,不同心态在品的感觉上是不同的,这就是聚祥春茗茶培训部杜老师反复强调的喝茶心态的重要性,如果心情不好,喝什么茶就没了滋味,而好心情是...
-
- 茶史的发展
-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
-
- 喝茶重心态品茶文化心境
- 中国人爱茶,就像西方人爱咖啡一样。喝茶也有一定的讲究,每次喝茶,特别刚买回来的茶叶,不同心态在品的感觉上是不同的,这就是信阳茶叶网要说的喝茶心态的重要性,如果心情不好,喝什么茶就没了滋味,而好心情是品好茶的关键,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