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双版纳茶文化

阅读 :

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具有一千七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古老茶区,也是古今闻名、举世公认的原产地。在这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在对栽培、加工、饮用、运销的过程中,创造了独具西双版纳特色的文化。在笔者看来,西双版纳茶文化可从饮茶、吃茶、话茶三方面谈起。

饮茶

茶,是中国人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西方人爱喝浓郁的咖啡,中国人则更喜欢清新淡雅的茶,因此,茶也被国人称为“国饮”。西双版纳饮茶历史与种植历史一样悠久,勤劳勇敢的布朗族是学界公认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之后又将种茶技术传授给了哈尼族、基诺族等山地民族,这些山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饮茶风俗。例如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烤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等。少数民族先民们结合自己的生产方式创造出了独特的饮茶方式,丰富了西双版纳茶文化的内容。

说到西双版纳的饮茶历史,不得不谈西双版纳民间的“斗茶”大赛。古时,为选出最优质的茶叶上贡朝廷,当时的普洱府会组织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参与“斗茶”,选出“茶王”。易武作为古六大茶山之一,以其优质的茶叶品质成为“中国贡茶第一镇”,至今易武镇依然会举行“斗茶”大赛。关于贡茶,易武还有一段“瑞贡天朝”的故事。这是一块悬挂在易武街头茶庄的牌匾,诉说着道光帝与“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的一段往事。据说,当年车顺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贡生学位,为了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将“车顺号”手工制作生产的茶叶制品,通过进京殿试时认识的监考官送到宫中,后深得道光帝的喜欢,于是赐给“车顺号”一块“瑞贡天朝”的牌匾,命车顺来每年向朝廷进贡,允许车氏家族世世代代将牌匾悬挂于门楣。从清代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易武一直是人头攒动、茶叶贸易频繁的繁荣景象。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秩序紊乱,的销售之路也逐渐中断。所幸,在经历了战乱、动荡之后,“车顺号”连同其余几家茶庄存活了下来,在的历史上,车顺号的经历被当作云南的一种高级荣誉,牌匾不仅见证了车家的家族历史,更见证了易武茶的兴衰之路。如今,到易武的游客总要停下观赏寻味一番。一杯,一块牌匾,一座茶山,往事与近事,都在其中。

吃茶

茶,融合性、变通性极强。跟着道家文化,有了道茶;跟着禅宗文化,有了禅茶;跟着文人,就有了文人茶。然而最大的一部分则是深入民间,成为百姓生活中的调剂品,甚至是必备品。在西双版纳,茶除了发挥饮用功能,还是各少数民族餐桌上的美食。

布朗族就有吃酸茶的习俗。制作酸茶,一般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通风干燥处理,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的地下干燥,以土盖实,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同样,将茶做菜的还有傣族,直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傣族人听佛言、吃茶饭的传说。其他民族如基诺族、哈尼族也吃茶,基诺族菜肴中的凉拌茶、茶叶煎蛋尤其美味。茶菜成为西双版纳茶文化中的一大特征。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以茶为菜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十分智慧。现代医学临床验证,除了具有保健功效外,在降血脂、降血压、减肥等方面还有明显的作用,人们对的保健作用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所以,现代餐桌上也看到了品目繁多的茶菜、茶点等,茶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话茶

西双版纳作为最早种植茶叶的区域,与茶有关的历史故事、文化事件实在太多太多,与茶对话,本身就是对话西双版纳历史最生动的载体之一。比如勐腊县,傣语的意思就是“茶叶之乡”。民间传说,释迦牟尼在勐腊传教讲经,讲得口干舌燥时,信徒煮茶让其解渴,佛祖以为当地干旱缺水,便将杯中茶水泼于地上,施法使茶水变成如今的南腊河。于是,人们把南腊河流过的这块平坝叫作勐腊,意为茶水流过的坝子。民间传说也许不足为据,但勐腊确实是西双版纳历史上名声最响的茶山。

另有一件茶事,也令笔者记忆深刻。笔者去年开春在南糯山观看了祭茶王树的民间仪式。祭祀由寨里的长老主持,祭祀时,长老口中念着祭词,大意是呼唤茶王从冬日醒来,开枝散叶,为哈尼人带来最鲜嫩的茶叶。以茶为生的哈尼人对茶王树的敬拜、对自然的敬畏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正是因为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大自然也将这世间的美味播撒在此,使在此生活的哈尼人生生世世与茶相连。

同时,作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茶马古道文化亦是西双版纳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用青石块、青石板铺起来的山道上,数不清的马帮商队驮着千担万担的运往其他地区。茶马古道不仅是运销之路、传播之路,也是各民族经济、历史、文化的交流之路。如今傣族寺庙壁画中印度文化、汉文化的色彩和线条,就是茶马古道文化交流的印证。

在西双版纳饮茶、吃茶、话茶,饮的是茶香,吃的是茶味,话的是历史,一片片茶叶,蕴含着一道道芬芳,只有静心感受,才解其中真味。

作者:龙玥璇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叶的知识 茶叶分类 饮茶文化 茶的起源 茶的历史 茶叶百科 饮茶吧

本文标题:漫谈西双版纳茶文化 - 茶的起源_茶的历史_中国茶史_世界茶史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shi/13717.html

相关文章

  • 茶马古道沿线的白族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

    茶源茶史
  • 大红袍有什么历史渊源及发展?

    茶叶起源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佼佼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九龙窠(即有摩崖石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

    茶源茶史
  • 由茶马古道看安化茶商

    在北纬25至30度的雪峰山麓和资江沿岸,漫山遍野生长着生机盎然的茶树。这些茶园的茶叶,绝大多数被加工成“湘黑茶”。成品“湘黑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如琥珀,口感浓醇。益阳湘黑茶专家周奎说,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世纪前后...

    茶源茶史
  • 中国历代制茶方法概览
    中国历代制茶方法概览

    唐代的制茶方法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约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阙阙,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过由茶经第...

    茶源茶史
  • 茶史的发展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

    茶源茶史
  •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⑴茶字的由来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

    茶源茶史
  • 九龙茶传说故事

    九龙茶传说 相传远古有个樵夫上山打柴,忽见山峰云雾中出现有九条金光灿灿的龙,当云消雾散后,见九条龙飞舞处长出了九株茶树。 人们说它是那九条龙的化身,故称九龙花。山也就定名为九龙山。此山高达千米,峰恋层叠,树木茂...

    茶源茶史
  • 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

    茶源茶史
  • 太白顶芽的产地分布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价值?

    分布范围太白顶芽因产于东阳最高峰---海拔1193.6米的东白山,故名。据古籍记载,东白茶在唐代即闻名于世,至明代则列为贡品。东白茶有东白毛尖、太白顶芽、东白顶芽三个不同名号。它们的共同特色是:芽叶肥...

    茶源茶史
  • 福鼎白牡丹由来传说介绍

    白牡丹茶具有祛暑、通血管、明目、抗辐射、解毒之功效。其叶张肥嫩,叶态伸展,毫心肥壮,色泽灰绿,毫色银白,毫香浓显,清鲜纯正,滋味醇厚清甜,汤色杏黄明净。那么福鼎白牡丹有着怎样的由来传说呢?下面就做一详细介绍。福建省福...

    茶源茶史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