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发展的四个阶段

阅读 :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六堡茶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一、肇始阶段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大业起,被派遣驻扎在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便开始寻求缓解潮湿闷热气候而引起的水土不服。自古南方多瘴气,智慧的岭南先人便会采摘野茶直接煮饮,以祛湿解暑,秦人们纷纷效仿。而先进的农业技术也由秦人带入,采摘野茶慢慢地形成零散种植,喝茶逐步成为流行,同时也形成了客至奉茶的待客礼仪。至三国时期,出现制茶工艺萌芽,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在《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可见,茶经过秦汉、三国、晋代的漫长时期,茶在生产、工艺、品饮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

二、发展阶段

自唐至宋,兴盛朝代下,文人推崇,喝茶更是成为时代潮流。随后贡茶兴起,贡茶院对制茶技术的研究,促使了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同时,茶叶的重心南移,福建,两广地区气候较暖,茶叶得到迅猛发展,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品饮方式由煎茶转为点茶,茶叶形态也由团茶转为散茶。

值得一提的是,陆羽《茶经》中所提到的“蒸之”,在宋朝发展成为主要六堡茶的制茶工艺。在今天六堡乡里,仍有制茶人传承着,用于六堡茶老茶婆的杀青,去除鲜叶青气。而六堡茶的茶叶形态则从宋元开始,古法六堡茶一直以散茶的形式存在。虽说当时六堡茶尚未得名,但史书上均有六堡茶的身影。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和北宋诗人郑刚中“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据考,当时的封州正是今天封开县,是六堡茶外销的必经之地。再者,在六堡周边的丛林里,不难发现一些树龄在800年以上古树,这也足以证明,宋朝,六堡茶已经有栽培管理、茶叶加工技术。

三、鼎盛阶段

六堡茶经历了宋元大发展之后,自明代起,确立了茶名。明代推行保甲制度,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大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俗称六堡散茶。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正是广东人的嗜茶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增加了茶叶的需求量,也促进了六堡茶后来的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

在清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同时,马来西亚发现的巨大锡矿,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这些华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还带去六堡茶和他们饮茶的习惯。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岭南人们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在六堡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航运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六堡茶的工艺得到飞跃的发展,炊蒸压篓、焗堆、双蒸双压等工艺逐步出现并日益成熟,成为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基础。

四、衰落阶段

1938年,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战争切断了西江水运,六堡茶产量一落千丈。直至抗战结束,许多茶庄均已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大伤,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在全国解放后,即使有短暂的复兴时期,但后来的种种政治原因,六堡茶的鼎盛只能停留在过去。六堡茶的古法工艺也因此基本是半“销声匿迹”状态。甚至有学者说:六堡茶断代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明显复兴,茶文化再度兴盛,六堡茶也开始并一再被提起,而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也正因如此,六堡茶重入茶人视线。这个千载名茶,必将伴随中华民族复兴而再次走向鼎盛!


本文标题:六堡茶发展的四个阶段 - 茶的起源_茶的历史_中国茶史_世界茶史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shi/7458.html

相关文章

  • 白茶的传说

    传说,茶圣陆羽在写完《茶经》后,心中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已尝遍世上所有名茶,但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茶,于是他后来也不着书,带了一个茶童携着茶具,四处游山玩水,寻仙访道,其实为了再寻找茶中极品。一日,他来到湖州府辖...

    茶源茶史
  • 信阳毛尖的茶叶文化及历史传说

    茶叶文化手工炒茶大赛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经荣列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提高浉河区名优绿茶加工技能,提升名优茶产品档次,营造良好浓郁的信阳茶文化,推进浉河区茶叶产...

    茶源茶史
  •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文化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在我国对外的文化传播中,被其他国家所吸纳,其中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红茶就是将中国茶叶本土化的最好的代表。 “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仍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

    茶源茶史
  • “茶”的出现及演变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由于中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

    茶源茶史
  • 安化黑茶的起源与加工工艺

    安化黑茶,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古时西北地区不产茶,也缺少蔬菜和水果,人们吃的大多数是牛肉、羊肉和奶酪等,不易消化,常吃易患疾病。黑茶不仅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而且能消解脂肪,祛除油腻,因而被...

    茶源茶史
  • 中华茶文化的化身

    在过去2007佛山茶文化博览会上在顺德陈村花卉世界隆重举行。这届博览会规模大、档次高,给市民带来茶享受的同时,一块72斤重的“千两茶”以其售价580万元而让广大市民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条长条“千两茶”...

    茶源茶史
  • 云南白茶的由来

    云南的白茶有着一段深藏的历史(曾发掘出全球唯一的距今3540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云南也是最早做白茶的地方。景谷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间,民间茶人就制成“白龙须贡茶”敬奉朝廷,成...

    茶源茶史
  • 筠连红茶产地环境怎么样?有什么历史渊源?

    产地环境四川是中国茶树发源地之一,筠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霜雪较少特别适合于茶叶生长。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

    茶源茶史
  • 茶圣遗迹 邮苑寻踪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

    茶源茶史
  • 雁荡毛峰有哪些故事传说?

    雁荡毛峰雁荡毛峰最早的时候又称“猴茶”,猴茶的意思,就是猴子在悬崖峭壁上采得的茶叶,一般而言人难以攀登行走的悬崖峭壁上长出的茶叶,品质常常是十分优异的,雁荡山悬岩似柱,峻峰如锥,正是产好茶的地方。在...

    茶源茶史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