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乌龙茶历史及现状

阅读 :

台湾乌龙茶源自福建,后来传到了台湾,制茶工艺经改进发生了变化,依据发酵程度以及工艺流程的区别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台湾乌龙茶的白毫较多,呈铜褐色,汤色橙红,滋味醇和,尤以馥郁的清香冠台湾各种茶类之上。台湾乌龙茶的夏茶因为晴天多,品质最好,汤色艳丽,香烈味浓,形状整齐,白毫多。台湾包种茶在乌龙茶中别具一格,比较接近绿茶,外观形状粗壮,无白毫,色泽青绿;干茶具有明显花香,冲泡后汤色呈金黄色,味带甜,香气清柔;具有“香、浓、醇、韵、美”五大特点。

台湾乌龙是乌龙共酵程度最重的一种,也最近似红茶的一种。

乌龙茶是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分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台湾茶之初期发展史,唯独乌龙茶发其光辉。其后,虽有后起之包种茶,继而走红之红茶,随后抬头之绿茶,但历经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之首位,永不凋谢,实乃台湾茶中之寿星。乌龙茶自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1879年,不过十余年,茶叶就一跃输出达五百余万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到了1893年,达到最高峰,总计983万余公斤。直至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始暂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但乌龙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至今五十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茶叶生产,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1990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茶叶来满足岛内市场。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茶叶对外贸易史仍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维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 


本文标题:台湾乌龙茶历史及现状 - 茶的起源_茶的历史_中国茶史_世界茶史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shi/11191.html

相关文章

  • 涌溪火青茶历史记载

    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据考证,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

    茶源茶史
  • 黄金桂的传说

    黄金桂原产于安溪虎邱罗岩村,是乌龙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在现有乌龙茶品种中是发芽最早的一种,制成的乌龙茶,香气特别高,所以在产区被称为“清明茶”,“透天香”,有“一早二奇”之誉。据说在1860年,安溪县罗岩...

    茶源茶史
  • 白牡丹与福建的渊源

    福建省福鼎县一带盛产白牡丹茶,这种茶身披白茸毛的芽叶成朵,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有润肺清热的功效,常当药用。福建白牡丹茶的由来典故传说这种茶树是牡丹花草变成的。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清廉刚正,因看不惯贪官...

    茶源茶史
  • 华顶云雾茶有哪些历史渊源?

    华顶云雾茶亦称华顶茶,产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这里峰峦重叠,雄伟壮丽,坡圆谷广,风景奇丽。唐朝诗僧灵彻有:“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其中”的诗句,是一个“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

    茶源茶史
  • 清代饮茶文化的发展

    北京在旗的老人一说起喝茶,一律都是香片,其实那也就是茉莉花茶。像老舍先生的《茶馆》里的老北京,有钱人喝的也不过是"小叶茉莉双薰"。所谓"小叶茉莉双薰",是江逝、安徽、福建的茶商将绿茶从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的运粮水道运...

    茶源茶史
  • 中国古代的人们是怎么饮茶

    饮茶习俗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类的发展过程。茶叶何时真正成为饮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至少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就...

    茶源茶史
  • 贡眉的历史文化发展

    被誉为“茶叶活化石”的福鼎白茶,有着独特、显着的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等药用和保健功效,正备受世界各地消费者喜欢。在二十一日上午于福建福鼎开幕的中国首届白茶文化节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负责人称,随着人...

    茶源茶史
  • 筠连红茶产地环境怎么样?有什么历史渊源?

    产地环境四川是中国茶树发源地之一,筠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霜雪较少特别适合于茶叶生长。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

    茶源茶史
  • 茶马古道的遗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北京;往西蜿蜓直上青高藏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的沧桑历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朴,她曾经见证过...

    茶源茶史
  • 茶马古道沿线的藏族

    藏族自称“博”,历史上有吐蕃、西番等不同称呼。藏族以农牧业为主,信仰藏传佛教。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茶源茶史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