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阅读 :

雅安黑茶——藏茶,起源于藏区先民的生存需求,其时代,至少是在吐蕃时期,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尤其悠久、丰富,为什么不产茶的藏区,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

我国藏族所居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历史上素不产茶。所需之茶主要通过毗邻之地供给。茶正式传入西藏,是在吐蕃时期,盛唐的丰富物质文化成果,对吐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文成、金城两公主先后与吐蕃和亲的直接推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致使吐蕃出现“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茶文化作为中原的一种物质文化成果,十分自然地在这种交流中被传入了吐蕃社会。

据藏族史籍记载,茶是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莽布支在位时(676一704)传人吐蕃的。当时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赞普虽拥有中原最名贵的茶、但都不晓其烹饮之法,可见当时在吐蕃社会中饮茶之习尚不普遍,至少9世纪初以前,吐蕃人还没有形成饮茶的社会生活习惯。茶这时虽已输入吐蕃,但还属珍稀物品。

历史证明:一种社会生活习惯和一种民族习俗的形成,总是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物质条件以及人们对这种习惯、习俗的共同需要,对于维系人生存的饮食而言,尤其如此。

综观唐蕃关系史,在初唐至中唐约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虽有发展,但又经常受到战争的破坏,致使双方的联系受到很大的制约,内地的茶尚不具备大量输入藏区的客观条件,从而使藏区社会缺乏形成饮茶之习的物质基础。

晚唐以后,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共处时期。双方间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大大活跃起来,丝织品和茶成为唐朝与吐蕃市易马和耕牛的主要商品。由于安史之乱后内地农业破坏极严重,唐朝长期依赖吐蕃地区马牛等物的输入,作为交换的茶也长期地大量地被输入吐蕃。这就使藏族社会具备了形成饮茶之习的物质基础。

从寺院到民间

唐自开元以后,因禅僧坐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的交往增强,特别是内地的大量禅憎相继到吐蕃传法或经由吐蕃去天竺求法,使这种饮茶习俗也传播到藏地。

自9世纪初热巴巾规定“七户养一僧”后,藏地僧人再不需要从事生产劳动,对于每日长时间坐静诵经的藏僧来说,汉僧的饮茶之习此时更具有了效法的价值,它不仅能达到“破睡”、“涤烦疗渴”的生理方面的功效,而且能给这些僧人单调孤寂的生活以心理上的慰藉。因此,饮茶的风气首先在藏地僧人和寺庙中蔓延开来。

后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寺院被毁,僧人被迫还俗,这些融入民间的僧人,无可避免地将他们的饮茶习惯传播于人民大众中,于是在普通民众中也开始兴起饮茶的习惯,一经传播开来,便一发不可收。从那以后,饮茶作为一种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习俗,便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了。

9世纪末吐蕃王朝崩溃后,各地方各部族与内地的交换活动趋于自由。五代及宋,正式建立“茶马互市”的制度,更使茶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为推动藏族社会饮茶之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元代起,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藏族饮茶之习由此获得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内地的茶文化在藏区经由王室、僧院、民间的传播推广、借鉴吸收,逐渐形成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被赋予一种新的文化特质和形态,这就是藏族茶文化。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茶文化已成为藏族传统饮食文化中最富生气的一部分。

医疗保健作用

茶在藏区最先是被当成医疗保健饮品来使用的。众所周知,藏族居于高寒、缺氧、干燥的青藏高原,其膳食以糌粑、牛羊肉为主,缺少蔬茶。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其膳食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茶叶中富含维生素,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单宁酸、茶碱等成份,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正好可弥补其不足,正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不过藏族普遍嗜爱饮茶习俗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茶对人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对于常年以肉食和糌粑为主食的藏族来说,饮茶既可解腻顺食、满足生理之需,又可使人处于一种快怡舒畅的精神状态。这样,茶的确像是“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人间”,给藏族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很精辟地指出:“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藏茶文化正是在满足藏人的认识需要和生存需要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本文标题:藏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茶的起源_茶的历史_中国茶史_世界茶史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shi/2816.html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中央祭天祀祖的皇茶

    祭天祀祖是封建中央朝廷虔诚祭祀神灵的大典,所有祭祀用品均有严格规定,并且非常讲究。蒙顶皇茶就是规定用品之一,它采摘的时间、地点、制作均有严格规定,不得造次。蒙山胜景之一皇茶园内的茶,就是当年规定的祭祀用茶。皇...

    茶源茶史
  • 花卷茶即百两茶知识介绍

    花卷茶又名“百两茶”,后来相继产生“千两茶”“十两茶”“五百两茶”“三百两茶”等规格,主要是为了方便运输,最近湖南益阳又制作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花卷茶5千两茶以庆北京奥运。以前花卷茶是不能发“金花”的,“金花”...

    茶源茶史
  • 信阳毛尖系列之三: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信阳毛尖”驰名的根本

    接上篇:《“信阳毛尖系”列之二:信阳毛尖的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这是关于“信阳毛尖”的第三篇文章,本文主要详细讲解“信阳毛尖”所处的生态环境。好茶的根本源自于好的生态环境。影响着“信阳毛尖”的...

    茶源茶史
  • 谈谈大红袍两次更名的革命史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山水风景和茶叶引来两宋时期如织的文人墨客,共同成就“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奇特现象。明清以来,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和制茶工艺一经发现和运用,就披上了神秘的...

    茶源茶史
  • 悠久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茶文化已有四五干年的发展历史,且长盛不衰。茶文化之所以如此受推崇,还因为它融合了佛、儒、道等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中国有悠久的茶叶历史...

    茶源茶史
  • 茶马古道古与今

    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外对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

    茶源茶史
  • 禅茶故事

    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是创立了“茶道...

    茶源茶史
  • 武夷山的茶起源于哪儿?

    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已有四、五年...

    茶源茶史
  • 茶文化之湖北省名茶

    绿茶有思施的玉露,宜昌的邓村绿茶、峡州碧峰、金岗银针,随州的车云山毛尖、棋盘山毛尖、云雾毛尖,当阳的仙人掌茶,大梧的双桥毛尖,红安的天台翠峰,竹溪的毛峰,宜都的熊洞云雾。鹤蜂的容美茶,武昌的龙泉茶、剑毫,咸宁的剑春茶...

    茶源茶史
  • 滇红发展史——勐海

    凤庆因滇红茶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滇红茶之乡”,但是就滇红茶历史而言,勐海作为云南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对于其滇红品质的考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筹备事宜1938年,在云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地勐海,在李佛一先生...

    茶源茶史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