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 功夫茶源流文化

阅读 :

茶道文化

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茶道文化

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本文标题:茶道文化 功夫茶源流文化 - 茶艺_茶道_功夫茶_茶艺师_茶艺培训_茶艺表演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yi/2447.html

相关文章

  • 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日本茶道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下面就详细介绍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

    茶艺茶道
  • 中华茶艺演示(一):绿茶茶艺

    用具:玻璃茶杯 香一支 白瓷茶壶一把 香炉一个 脱胎漆器茶盘一个 开水壶两个 锡茶叶罐一个 茶巾一条 茶道器一套 绿茶每人2—3克基本程序:1.点香 焚香除妄念7.泡茶 碧玉沉清江2.洗杯 冰心去尘凡8.奉茶 观音捧玉瓶...

    茶艺茶道
  • 日常沏茶礼仪

    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

    茶艺茶道
  • 茶道学习 茶道文化要从茶道来探寻

    木霁弘经过长期研究,认为“茶马古道”在中国的范围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而国外则直接抵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

    茶艺茶道
  • 关于茶德文化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

    茶艺茶道
  • 中华茶艺的分类
    中华茶艺的分类

     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

    茶艺茶道
  • 茶之道家理念

    一、尊人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

    茶艺茶道
  • 中国茶艺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茶道萌芽是期晋代开始至茶道大行的唐代,尚无茶艺表演的专职,但唐代因陆羽善于烹茗被太守请去试茗,与现在的茶艺表演却有相似之处。宋代,人们兴起斗茶,卖茶水的人也相互间试论高低,乃至运匕成象,被时人称为“茶百...

    茶艺茶道
  • 功夫茶的八个步骤,潮州功夫茶八步法
    功夫茶的八个步骤,潮州功夫茶八步法

    功夫茶的八个步骤为治器、纳茶、候茶、冲点、刮沫、淋罐、烫杯、筛茶。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七八...

    茶艺茶道
  • 浅谈中国茶道与茶艺

    香港的叶惠民先生认为,“中国的茶艺糅合了中国人的特性,如中庸、德俭、明伦、谦和等内涵”;台湾的周渝先生说得更进一步:“茶艺馆的兴起与成功……是摸索出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滚滚红尘中辟出一方绿洲净土...

    茶艺茶道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