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铁壶历史介绍:日本南部铁壶发展简史

阅读 :

铁壶——这个自唐朝就伴随茶道而来到日本的茶器,经过演变逐渐定型成现在的器型而被命名为铁瓶等也就是这300来年的历史,在明治时期借助于对外出口(西方就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为主人口)成为贸易的货品,部分精品甚至成为馆藏,其类别粗粗分来就是2类:南部铁壶,京都铁壶(也叫关西铁壶)。

简单区分:

京都铁壶注重装饰、工艺,可谓“官窑”;

南部铁器注重实用、简朴,可谓“民窑”。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南部铁壶简史——

细腻的纹样和厚重的着色是南部铁器的特征,和陆奥(地名)的小京都——盛冈的历史一样悠久,是盛冈引以为傲的传统工艺品。他的古老历史要追述到400年前,由于历代南部藩主的极力保护,南部铁器才能发展至今。

南部铁器的‘南部’两字约来自400年前,南部信直(战国时的武将)修筑了盛冈城,作为藩主的他,开始拥有了这片土地。盛冈盛产砂铁、岩铁等优质的铁资源,以及川砂、粘土、漆、碳等原材料,这对铸物业来说,有这些先天优势条件是再好不过的了。南部信直请来了铸物师——铃木缝,和釜师——小泉五郎七、有坂、藤田等人。从此,盛冈开始了铁器的制造。

南部历代藩主对产业和文化一直十分关心。8代藩主——利雄公特别喜欢茶道,不仅是他身边的人,就连城里的武士、商人都受其影响,爱上了茶道。御用釜师制作的汤釜(煮水用的铁锅),被幕府和各藩主作为送礼佳品,使得‘南部铁器’名声大噪。

茶道的盛行在藩内形成了各种流派。8代藩主利雄公统一了藩内的茶道,并且拜师在第三代御釜师——小泉仁左卫门的门下,尝试自己制作茶具。

当时的上层社会,视茶道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官员之间的交往都是在喝茶的同时建立的。此时,流行一种新的煎茶法,小泉仁左卫门尝试改变现有的喝茶用具,思考着“用铁瓶代替汤釜泡茶”。于是,在汤釜上镶嵌一个壶嘴,添加一个壶把。改良后的铁瓶比汤釜使用起来更方便,很快就被广泛传播。此后南部铁瓶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脱离这个雏型。

明治41年,大正天皇还是皇太子时,到东北地方巡查,参观当地各县的特产。岩手县南部藩主御釜师(第八代仁左卫门)制作的铁瓶和汤釜,也成为行程之一。如此一来,东京为首的全国各大报纸刊登了这一事件,使得南部铁瓶和汤釜的知名度上升、人气大涨。与陶土烧制而成的土瓶相比,更显其坚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广受当时民众的喜爱。

虽然南部铁器,已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好景不常,后来因为战争的关系,制造武器所需的相关资源,铁、铜等金属,都受到了严格控制。与此同时,政府征召了大批铸物师、釜师等从事武器的生产。好在政府为了保留制作铁器的技术,留下少部分人,从事汤釜、铁瓶等铁器的制造。

战后,当时民间流行使用轻金属(铝)所制成的产品。因为这些轻金属制品使用上更为轻便,而且价格也比铁制品更低廉。这些物品迅速地攻占了日本市场,民众对铁器的需求大减。原本从事铁制品制造的店家,纷纷关门大吉。南部铁器,虽说是全国知名品牌,但也难逃即将没落的宿命。

政府为了挽救逐渐消逝的日本传统工艺,于昭和50年(1975年),制订了《传统工艺产业振兴法》,南部铁器被国家指定授予传统工艺品的称号。在政府的扶持下,南部铁器开始复苏起来。

现在,南部铁器被出口到了许多国家,它优良的品质受到了众多茶友的青睐,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世界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南部铁瓶的爱好者或收藏者。

  南部铁壶制作工艺简述

铁瓶的制作过程约有68道工序,从最初设计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时将近2个月。一个精致的铁壶,需要做壶体的手工匠和做壶把的手工匠,两个人的精湛技艺共同来完成。

一.画图和制模

首先,描画出铁壶的样稿。

然后,根据图纸推算出壶的断面图,根据横截面来打造铸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铁板制成。因为过去使用木头制模,因而‘木模’这词沿用至今。

二.外模的铸造

手拿木模来回旋转,每转一圈的同时加入调制好的粘土,如此重复数十次,直至匠师觉得满意为止。壶的模具雏型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雏型为壶底朝上,壶口朝下。

三.押纹路

趁模具未干透之际,进行押纹路。用专门的笔在模具内部勾画出壶壁的纹路。除了南部铁瓶有名的小方格型外,还有几何状、花卉和风景等图案。

四.中子铸模

把细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压成实心的中子形状。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盖上外模盖子。

五.烧制

把**的铁水(约800-1000度)从外模盖子上的小孔中注入,等待2小时左右。把铁水倒出,剥开外模,取出壶。此时的壶已经有了完整的壶体。再把壶放入高3米的古碳炉,里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铁、碎铁和石灰石。炉里的温度高达1300度。

六.完工

成型后的铁壶用800-1000度的碳火烧烤,让壶形成一层磁化酸化的表膜。这样处理可以防止壶体生锈。此技法从南部铁器开始沿用至今。壶的外侧由于火的直接接触会产生斑点,还需用金属刷磨去。

七.打磨与着色

完成后的铁壶放在碳火上用200度的温度加热,在壶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须要一边加热一边用毛刷涂抹,利用高温使得漆牢牢附着在壶的表面。

八.壶把的制作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壶把由专门的匠人制作。把铁板打制成圆的铁棒形状,这种技法是非常难的,会的匠人寥寥无几。成型后上漆,和壶衔接。一个完整的铁壶就能正式出品了。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叶分类 茶的起源 茶的历史 茶叶百科 茶具批发 茶具品牌 日本铁壶 金属茶具

本文标题:日本铁壶历史介绍:日本南部铁壶发展简史 - 金属茶具_铁壶_日本铁壶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ju/jinshu/13928.html

相关文章

  • 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用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的茶具,属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常见的金属茶具有:金银茶具、锡茶具、铜茶具等。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

    金属茶具
  • 日本铁壶起源与茶道:日本茶道铁壶的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开创于公元15世纪,茶祖村田珠光将禅宗思想融于茶事之中,成为茶道形成的关键,从此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七百年来,茶道将宗教、哲学、伦理与美学熔为一体,形成极具特色的日本代表文化,而自茶道诞...

    金属茶具
  • 日本铁壶与中国文化:痴迷中国文化的日本铁壶名师

    对于日本老铁壶的缘起,精确年代较难归一,然说及铁壶始祖都是绝对不可脱离茶道的。日本茶道史载应溯源于中国的唐朝,当时日本国家派往大唐的僧侣将中国的佛教与茶文化带回本国的同时也将中国的茶种遍全岛;及至...

    金属茶具
  • 日本铁壶堂号教学:日本铁壶史上都有哪些堂号

    在铁壶收藏时,我们必须要对其历史、出处有所了解。其实铁壶的名家大多出在明治时期,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痴迷,还没有进入工业化,以上的名人对中国文化极其了解,表现在壶上出现岁寒三友,四君子汉唐诗文竹林七贤还有...

    金属茶具
  • 铁壶产地资料:古代日本铁壶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时至今日,南部铁器依然常盛不衰。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东北地区(Tohoku Region)下有岩手县(Iwate)和山形县(Yamagata),山形也有铁壶传统,但山形铸物却受东京的关西铁器影响,不算南部铁器。剩下个岩手县,下面有一...

    金属茶具
  • 揭秘京都铁壶:对于日本京都铁壶你了解多少?

    日本铁壶进入我们的视线并不长,但“水为茶之母,铁壶增喉蕴”已经成了当下在茶友、玩友中流行的一句话,可窥见其地位在短期内有了质的飞跃。铁壶虽小,但讲究颇多,仅一把铁壶的鉴赏,就要从造型、落款、文字、图案...

    金属茶具
  • 南部铁器铁壶走俏的背后:匠心使然的南部铁器

    日本南部铁器,被作为非遗物质文化保护的匠心手作之物。匠心使然的铁艺美器……关于制铁的前世今生在以前曾有句老话:“世上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铁器制作的确是很难学的手艺,不仅需要力气,还要耐得住性...

    金属茶具
  • 日本铁壶的历史长达三四百年:铁壶为何令茶器藏家如此着迷

    茶人为远道而来的宾客司茶,选一套心头好的茶具,备一套最顺意的摆置,而茶则带着丝丝清香,这样的一次茶会,最是令人神清气爽。但茶会从来都是这么简单的一场品饮。茶人不紧不慢地燃香,提壶,煮水烫杯、置茶,行茶,当宾...

    金属茶具
  • 日本铁壶发展史:日本铁壶与日本茶道的演变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通茶) 而解之。”茶最早起源于华夏,兴盛于唐宋时期,日本则通过僧侣来华取经学法时对茶文化进行汲取。镰仓幕府时期( 公元1185 年~1333 年)的高僧荣西禅师曾来华虔诚学法并...

    金属茶具
  • 了解日本银壶:日本银壶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

    铁质、银质、金质的“汤沸”在日本为煮水所用。“铁壶是常见的日用之物。铁壶传入日本后,在江户时代(1603-1867)被广泛地使用;到了明治时代(1868-1912)已成为百姓的必备之物。日本银制品的出现与中国唐文...

    金属茶具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