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顿打败中国7万茶企?如今的它举步维艰,中国茶却蒸蒸日上

阅读 :

2008年,新华社记者发了一篇《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一年》的文章,当即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茶叶的消费大国,此篇一出,如万里晴空炸了一个响雷,让国内无数原本自觉不孬的茶叶从业人员惊慌失措,集体汗颜,大喊“狼来了”,茶叶可是中国特产啊。



小小的立顿,大大的“威胁”

12年前的国人,远不如现在自信,正是各种公知大V们风头正盛,一呼百应之时,群魔乱舞,好不热闹。

当时的舆论基础也是如此:对外,是对西方的“慕强”思维;内部,则是对“处处落后”的内省反思,亏着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国人才渐渐地开始找回自信。

这篇文章完美地迎合了当时的舆论走向,立刻被各种杂志,报纸以及自媒体们疯狂转载,其在中国茶界的影响之大,无出其右,直到今天,各路自媒体依然被屡屡提及此事,如同钢针一样,隔一段时间就被媒体人拿出来捅捅国人娇嫩的小心肝,更如同魔咒一般,套在中国茶界整整12年,挥之不去,一个标题让无数国人抬不起头来。

最近立顿出了点事,这些论调又开始活跃起来,很多媒体、自媒体频繁转发。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2年一轮回,现在,终于该到“破咒”的时候了。

要解咒,先得回溯一下立顿是如何火爆全球的。

立顿的第一个绝招:包装思维,让喝茶变得简单

立顿的创始人托马斯·立顿是一位商业奇才。这个英国人十几岁就离家闯荡,当过水手,在美国做过销售,30出头就创立了一家拥有20家店铺的连锁店,主卖日常百货。


托马斯·立顿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国内红茶消费量与日俱增,但购买方式不友好:上层贵族很简单,直接从茶商那里订购茶叶,送我家里完事了。但普通百姓则需要去店铺去买散茶,现买现称,所以买茶排队是家常便饭,立顿立刻嗅到了商机,他直接把茶叶做成一磅、半磅、四分之一磅的包装,然后放到自己的店铺售卖,这一小小的创新大大减少了客户的等待时间,店员称重的时间,同时也让茶叶的储存变得简单,送人也更方便。


当年在英国喝个茶可不容易,但确实必需品

更重要的是,预包装的茶叶解决了英国人喝茶的一种顾虑:英国消费的红茶主要是从锡兰(斯里兰卡)和印度长途运来了,散茶在运输过程有变质受潮的问题,所以有些英国人认为茶叶变陈之后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而立顿此举,也解决了茶叶的保质问题,让英国人对茶叶放下心来。

同时包装茶还有个好处,可以在包装上做宣传,立顿在包装上印上锡兰的风光,还写上了一句话:“从茶园直接到茶壶”(如今依然是立顿最有名的广告语),所以一经推出,立刻被英国顾客抢购一空。


立顿早期广告

随着立顿茶的火爆,立顿在茶叶包装上又做起了新文章,他让自己的研究人员发明了茶包。

茶包的出现,让饮茶的整个流程变得更简单了:

1、不用预先称重,拿起一个茶包直接放在确定水容量的杯里即可;

2、直接喝茶汤,不用担心喝到茶叶;

3、喝完了不用倒茶渣,把茶包扔了就行。

这就是立顿的第一个发家绝招:包装思维,从包装上解决茶叶在运输、销售、存储尤其是饮用时存在的不便。

其本质就是让喝茶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简单。

这是立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立顿的二个绝招:拼配茶,让茶叶永远一个味

懂茶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是自然生产加工,茶叶的质量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的。因为每年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每个年份的同一采摘时间,雨水多少、温度多少、甚至当天下不下雨是不是晴天,都会对茶叶的品质造成影响,更别说炒制工艺(比如换没换炒茶师傅)、施肥情况、管理过程这些人为因素。所以即使是同一产区,同一时间段,这茶也不一定是一个味,同一品种不同产区的茶叶可能差别更大。

你就比如说河南的信阳毛尖、太湖的碧螺春、桐木关的金骏眉,每年都是一个味吗?我们崂山茶也是一样,甚至同一个村子,每家的茶味道上都有区别。

但是立顿做到了,立顿的特定产品,不管你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印度、东南亚购买,即使产区不同,也肯定都是一个味!这个本事太厉害了,靠的是什么呢?

靠的就是拼配。


国外调茶师正在拼配茶叶

过去立顿的茶也是味道飘忽不定的,直到二战后食品科学快速发展,立顿成立了茶叶研究所,调集大批茶叶专家和调茶师,成功研发出拼配技术,从而使茶叶的品质变得稳定,减少了顾客的顾虑。

拼配技术带来了两个巨大的优势:

1、降低了决策成本,让购买茶叶的过程变得简单:

如果茶叶的品质不稳定,那么茶客们选茶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其中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比如你想喝西湖龙井,是选西湖牌、卢正浩、狮峰、还是贡牌呢?如果这几家质量都不稳定,那就得去选其他牌子或者是去茶农那买,不过这就麻烦大了。

你有钱有闲可以慢慢选,但是其他人呢,尤其是年轻人,哪有这个闲钱和功夫?所以不要总怪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喝茶,在中国,喝茶,尤其是喝好茶,是有一定门槛的,要花功夫的,年轻人自然会把喝茶当成中老年人的专利。

立顿解决了这个问题,想喝这种味道的茶,选我准没错,保准一个味道,所以立顿在中国的消费群体,主要就是年轻人,比如公司白领。

2、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拼配法的最大作用,就是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也就是说,立顿突破了限定产地有限产量的藩篱,将产量几何倍数的增大,从而让立顿可以有能力走出英国,全球销售。

大家都在谈,中国茶企规模普遍小,连个上市公司都没有,连中国都出不去,真丢人什么的。

嘿嘿,现有的土地制度下,一个茶企能有多少地?能产多少茶,就好比我们青岛的崂山茶,每年300多吨春茶那点产量,山东市场都满足不了,更别谈走向全国了。

但假设说(虽然实现不了),西湖龙井那个味,只有杭州那10000亩地能产,本来一年300多吨,这次能拼配了,浙江其他产地,甚至贵州还有其他地方茶园都能做成一个味道,那西湖龙井产量到了几千万吨,卖出国,就没问题了,反正做成茶沫,外观看不出来差异,味道一样就行了。

规模化生产,才是现代营销体系的保证。大家都说立顿营销做的好,广告多,销售渠道海陆空三位一体式的覆盖,价格也算实惠,而这一些,都是建立在拼配技术引发的规模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

所以拼配技术,才是立顿世界称王的王牌。

立顿打败中国7万家茶企?想多了!两者本无可比性

立顿,世界红茶之王,一统寰宇这么多年,生猛如此,打败了中国茶吗?

基本上没有。

因为立顿的定位和中国大多数茶叶的定位截然不同。

立顿的定位:

简单方便的风味饮料。其本质就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快速消费品,怎么简单怎么来,如可乐一样的。

中国茶的定位,尤其是200多种名优绿茶,其定位是:

极致的感官与文化体验。追求的是两个东西,感官刺激和文化享受。

定位截然不同,顾客自然不是同一批人,更谈不上什么打败征服,其他绝大多数的茶企跟立顿是井水不犯河水。

一句话,立顿茶和中国传统名茶,几乎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彼此平行不相交,这样一来没什么可比性。

举个例子,你见过中国哪家名优茶生产企业(即使是小企业),抱怨客户被立顿抢走了吗?或者是直接被立顿干倒闭了?买的都不是一批人,何谈竞争。

立顿真正打败的,是中国那些做袋泡茶的茶企,中国袋泡茶的市场占有率,立顿遥遥领先,做袋泡茶想要超过它,那是不可能的,但袋泡茶在中国天生水土不服,体量太小,下面展开来讲。

什么是中国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饮茶逐渐成为上层人士的喜好,并通过文化漏斗这种形式,慢慢向下面的阶层渗透,明清之后,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料,直到今天。

一千多年的饮茶历史,让中国人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品茶逻辑。

一份好茶,在中国人看来,有两个维度的评价标准:

1、能带来极致的感官愉悦:首先赏外表,其次品味道。

虽说明朝之前,中国人饮茶,都是把茶叶碾碎后冲水饮用,和立顿的袋泡茶有点相似,但是整个饮茶过程极其繁琐,就比如还在日本流行的点茶法。

但明朝之后,朱元璋草根出身,觉得士大夫们喝茶方式太奢靡浪费,下旨“废团改散”与“废蒸改炒”,改用冲泡法(瀹yue饮法)喝茶,就是用水直接冲泡散茶喝,大大简化了喝茶的流程。这也是朱元璋对中国茶做出的一大贡献。

过去喝茶,确实是件麻烦事,要先把茶饼碾碎才能喝

即使当了皇帝,朱元璋的草根作风依旧不变

但万万没想到,饮茶表面上成了下里巴人的“庄户耍”,其实要求变得更高了。

“废团改散”,泡茶是简单了,但是既然泡的是散茶,对茶叶的外形就有了要求。

首先干茶就得好看,绿润、乌润、匀净、有苗峰、显白毫,条索紧实……外表好看,是好茶的标志之一。

喝茶的第一步,其实是看茶

而茶叶泡在水里的样子则更重要,什么单芽茶的小兵站岗,一芽一叶的一枪一旗,还得在杯子里上下起伏,翩翩起舞,虽然确实有很多人对茶叶的外形追求过度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但赏茶确实是品茶当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做好中国茶,首先要做的,是保证外形。

而立顿茶是袋泡茶,外形根本无从谈起。

味道的追求就更不用说了,纯正、平和、纯和等众多香气和滋味评语,就为了能描述茶叶味道上的微妙区别,更别说还有什么层次感等其他标准,虽然繁琐不易掌握,但这也表现出中国人对茶叶味道的极致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没有终点。

而立顿茶,经过拼配,味道的上下限一致,也不满足国人对茶叶品质更高的渴望。

2、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尤其是名优绿茶,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的饮料。

茶叶这个东西,不仅是来品尝味道的,即物质生理上的需求。喝茶,尤其是高档茶,更是对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丰富,即精神层面的满足。

一句话,茶叶消费具有文化性,茶叶很大程度上也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媒介。

有很多网友曾在我的视频或者文章下留言,说茶就是茶,整那么多虚的干什么?装!

可中国人打从刚开始饮茶,就不单单把茶当作饮料,而是人为的赋予其精神内涵。

因为茶叶的提神作用有利于参禅打坐,茶叶最初是在佛道两家中兴起的,就比如茶圣陆羽,便是在寺庙里被和尚抚养长大的,所以佛道两家的宗教思想一致伴随着茶叶的发展,参禅饮茶相互交融,那句有名的“禅茶一味”就是这个意思。

日本的茶道起源,就来自杭州的径山寺

到了北宋,文人士大夫圈层开始饮茶,文人通过喝茶来修身自省、以茶会友、咏茶明志,渐渐发展出茶道、茶艺等饮茶形式,同时,中国名茶大多有自己的传说典故,所以中国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你给人家泡一杯立顿,喝就完了,要是再凑上去跟家人讲些什么典故,那真叫矫情造作,我估计别人也懒得听,太违和。

我给大家再举个例子,中国有这么几个地区自古饮茶之风极盛,分别是闽南潮汕地区、江浙地区、成渝地区和山东地区,很有意思的是,山东在南茶北引之前,是这几个区域中唯一一个非产茶区。

为什么?

因为礼数:山东人重礼节,茶是“礼”的一种象征。有客人来家里,主人赶紧沏茶款待,以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有“接风洗尘”之意。所以,喝茶在山东就是一种礼数,这跟茶叶好坏还没有关系,只要是散茶就行。但是你泡两袋立顿给客人喝试试!即使是最贵的立顿,恐怕也会让客人暗暗生气,反正我是从没发现谁家敢给客人泡立顿喝的,感觉跟骂人无异,还不如上白水。

但什么事情都过犹不及,很多人愿意利用茶业的文化属性来为自己牟利,比如说为了给某些茶抬身价,去编排各种传说故事。为了让茶叶显得高档有内涵,去找些大师做背书,炒作成大师茶。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立顿的袋泡茶和中国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茶叶产品,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客户人群,重合度很低。

中国茶和立顿的关系,有点像星巴克和雀巢等速溶咖啡。同样是咖啡,星巴克的火爆,来源于其对手工艺性精品咖啡的概念包装,是从前工业化的个性化角度去销售咖啡,瞄准的是对生活品质追求更高的小资,属于精英亚文化,就像中国名优绿茶,而速溶咖啡则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快消品,一切为了方便,跟立顿很像。

谁要是说,雀巢们干死了星巴克,估计很多人会像关爱痴呆一样看着他。但同样的道理,放在中国茶和立顿身上,竟然让很多人深信不疑,个中缘由,值得深思,难道就是因为立顿是国外的?

学我者生,类我者死

相信大家看到这也明白了,立顿打败中国7万茶企这类的话,是个伪命题,过去还能拿产值说事:

2008年,中国茶业产值300亿人民币,而立顿一家的年产值是230亿人民币,这就是“干掉7万中国茶企”的“理论基础”。

时过境迁,2019年,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全国茶叶仅内销额2739.5亿元,而立顿有所下降,按照汇率来算,是198亿,所以连名义上的“理论基础”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还在讲,仅为了赚取点流量罢了。

袋泡茶,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是低端茶的代表,只有上不了台面的茶,才碾碎了做袋茶(虽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也跟很多网友辩论过,但是发现于事无补),这种想法根深蒂固,要改变这种思想如蚍蜉撼树。

所以袋泡茶在中国茶叶市场的占比为4%-5%左右,立顿在中国,就像是小池塘里的大鱼,远谈不上什么能呼风唤雨的龙王。

但立顿不甘心,它还是想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推出了一个来自中国本土茶叶的“遵义茶系列”,一改过去拼配茶的做法,完全使用遵义当地的茶叶制成茶包,“这在立顿的袋泡茶产品中,尚属首次。”

可问题是,如果是原材料直接加工,有这钱直接去买遵义红茶它不香吗,比如贵天下的遵义红,反正味道一样,我还能看观赏一下茶叶,送人还有面子。

类我者死。中国的袋泡茶企业被立顿远远落在身后,是因为一直蹲在立顿的影子里,而立顿如果放弃自己的优势,学中国茶,那注定是找死。

学我者生。立顿的成功绝非偶然,自然值得中国茶企努力学习,要是能学到精髓,也会对中国茶企大有裨益。

要学立顿,自然先要学习人家的拼配理念。茶叶品质的飘忽不定,产量有限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茶的大问题,但拼配技术,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生产出质量稳定的茶叶,为企业的扩大规模助力。

其实现在已经有茶企这么做了。

凤牌的经典58和大益的7572都是现在市面上的网红款,出货量巨大,而这俩货都采用了拼配技术,从而扩大了产量,保证了品质的统一,所以现在很多人推荐茶叶,动不动就推荐这两款,就是因为产量大,还保险。

所以拼配技术,可能是将来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

给中国茶企一点耐心

什么都要争第一,这是中国人的特点,尤其是茶叶这种本是自家绝活的领域,更是关乎于国家与民族的体面,必争第一,这个都能理解。

但中国茶企的崛起,需要时间。现如今的中国茶叶大企业,基本上都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营茶厂改制而来,成为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化企业,只不过才30多年的时间,单个企业卖不过立顿,是客观事实,要承认,更需要大家理性客观地看待,哪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不过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中国茶叶总产值每年有10%左右的增长,而立顿却一直止步不前,销量成下滑状态,从去年开始就传出立顿的母公司联合利华准备抛弃立顿的消息,最近也被证实了,联合利华准备剥离与立顿的大部分业务,其中就包括中国。

立顿川宁们在18、19世纪崛起,其实背靠的是日不落帝国当年强大的影响力。现在陆续也有中国茶企业上市了,估计以后会更多,但要想成为立顿一般的茶叶霸主,也要乘着中国国力强大的东风才能实现。

一个国家国民的自信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实力,过去中国落后,有反思有内省是好事,但总不能否定、怀疑自己的一切,更不能十几年一直走不出来,以过去的眼光一直审视自己,自我矮化。

或许有一天,外国人也同国人一样,泡点碧螺春什么的,攥着茶壶对嘴喝,但真那样,恐怕这茶就不是现在这个价了,到那时,估计有些人又不乐意了。


本文标题:立顿打败中国7万茶企?如今的它举步维艰,中国茶却蒸蒸日上 - 茶的起源_茶的历史_中国茶史_世界茶史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chawenhua/chashi/14060.html

相关文章

  • 台湾乌龙茶历史及现状

    台湾乌龙茶源自福建,后来传到了台湾,制茶工艺经改进发生了变化,依据发酵程度以及工艺流程的区别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台湾乌龙茶的白毫较多,呈铜褐色,汤色橙红,滋味...

    茶源茶史
  •  茶与宗教概说
    茶与宗教概说

    茶与道教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自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道教定型化之后,在名山胜境宫观林立,几乎都栽种茶树,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

    茶源茶史
  •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

    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龙井茶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先时...

    茶源茶史
  • 茶与佛教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

    茶源茶史
  • 福鼎白茶历史之一

    福鼎白茶就是用产自福鼎“华茶1号”或“华茶2号”茶树的芽叶,不炒不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其外形芽毫完整,汤色杏黄清澈,滋味清淡、清甜爽口的品质特点。根据采摘芽叶的不同,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

    茶源茶史
  • 峨眉雪芽的“佛茶渊源”

    千载峨眉儒释道,万古神水山药茶。金顶供佛法会在峨眉山茶文化2500多年的历史上,“峨眉雪芽”不仅被峨眉山道、佛两门视为防冶百病、排毒养颜、久服轻身而延年益寿的养生饮品,而且在唐、宋、明、清一千多...

    茶源茶史
  • 详解茶马司

    茶马司是古代专门负责茶叶收购进贡皇宫及管理茶马互换交易的机构。宋有都大提举茶马司,掌以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明初于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河州(治今甘肃临夏)等州,清于陕西、甘肃皆置...

    茶源茶史
  • 祁门红茶的历史、特点

    祁门红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地在安徽省南部的祁门县,简称“祁红”。祁门红茶的原料选用当地“槠叶种”制作,成品茶具有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酣厚、香气清香特久的特点。祁...

    茶源茶史
  • 中国茶叶的影响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

    茶源茶史
  • 雪水云绿有什么历史渊源?

    大有来历冠之以“雪水云绿”称号的茶叶,来自于富春江边的桐庐。茶叶的外观包装并无特异,甚至有些粗率。但是很自然地会忆起范仲淹的那首《鸠坑茶》:“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这...

    茶源茶史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