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生物学看武夷岩茶

阅读 :

我们对武夷山岩茶存在一个疑问:岩茶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精湛的制茶工艺塑造的还是特殊的地理价值的因素。如果是精湛的制茶工艺,是不是在其他茶产区(非岩茶产区)用同一种工艺也能将“岩骨花香”制作出来?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么多年,很多茶产区非常想搭上武夷岩茶这一高附加值的名品渠道,但大量的尝试都是失败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各地对“龙井茶”的复制是成功的?“龙井茶”最初是“西湖龙井”专属用语,但随后一大批诸神:如大佛龙井、浙江龙井(萧山)、四川龙井纷纷出现,且质量口感都不差,进而硬是将一个地理属性的名茶,转变为茶叶的一种制作方式。

可“岩茶”为什么就不能呢?根本原因在于“发酵”上。“岩茶”是半发酵茶,只要是发酵,就要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岩茶”的“岩骨花香”始作俑者是隐藏在岩茶产区另一个加工者:独有的微生物菌群。这也就是为什么其他茶叶产区也懂得发酵,但始终制不出类似武夷山岩茶的原因:是微生物菌群不一样导致的。

我们在归纳武夷山岩茶时,习惯的说法是: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二有丰富的适合制作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要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应该还有第四点,即武夷山独有的微生物菌群。这四者缺一不可。

其实,“半发酵”本身就是生物学的专属用语,与微生物紧密相连。我们之所以佩服福建制茶的先辈,是因为他们在生物科技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通过经验的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微生物“千预”的路径。这条路径其实就是内源酶与外源酶交替作用的结果。我们以岩茶的“岩骨花香”生成为例。

岩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与第二道工序“做青”(也称摇青),表面上是让鲜叶形成生理失水,实则是将茶叶自身拥有的酶系(内源酶)“激话”。使内源酶由最初的“结合态”转化为“游离态”,活性增强。“绿叶红镶边”以及岩茶最初产生的香气(青香),都是内源酶作用的结果。

随后的“杀青”,将内源酶的活性终止。除了保留茶叶初始的“青香”,并开始向“清香”转移(有绿茶的清香痕迹)。我们经常说的“半发酵”,其技术关键点在“半”字上,实际上是控制发酵的意思。这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发酵模式是以外源酶为主,具体工序体现在“揉捻”与“烘焙”阶段,这两个阶段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外源酶敞开了大门,迎接“岩骨花香”的真正缔造者。

外源酶不是茶叶自带的酶系,而是来源于茶叶之外的微生物,是微生物的产物。这些微生物包括霉菌、细菌、酵母菌,它们有一个特性,就是属地性极强。

武夷山属于红色砂砾岩形成的丹霞地貌,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因此,“岩”是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之一,弥漫在武夷山脉各个角落,造就了本地区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我们通常所说的原产地的概念,其实也包括原产地特有的微生物。

当武夷山岩茶进入到“揉捻”阶段时,伴随叶片角质层破损,茶叶细胞开始裸露于空气之中,当地的微生物乘虚而入,以茶叶中的糖为养分,开始快速滋生与蔓延,并生产出了大量酶系,即外源酶。外源酶对茶叶的“催化效果”远大于茶叶中的内源酶。“揉捻”过程中主力军是微生物中的霉菌。

当进入“烘焙”阶段时,“半发酵”的“半”字再次发挥作用,有意识通过高温与“走水返阳”逼迫微生物中的霉菌退出发酵的“战场”。而微生物另外两大主力:细菌与酵母菌开始登场。

细菌有极强的附着性与裹挟性,能够腐蚀“岩”的表层,并把它们“切割”成纳米级的微粒,使我们在品饮岩茶时十有“糯沙”感觉,是“岩”的一种特殊标记。所谓“岩骨花香”中的“岩骨”是由细菌完成的。这其中的嗜热菌(古细菌的一种)承担着主要工作,同时,另一种细菌,即大家熟知的乳酸菌将其“软化与包裹”,使得这种“岩骨”似有似无。我们品饮岩茶时感觉到的微酸,就是这种特殊的乳酸菌。

酵母菌是寄生在武夷山上壤表层中的微生物,准确地讲,属于野生酵母菌。它们最大的能耐是可以将周围自然环境中的花香吸附,然后在发酵过程中与茶的香气结合,形成特殊的“花香”。在“烘焙”时,由于高温条件,酵母菌内的蛋白质被分解,使初始的“花香”诱变为“果骨花香”中的“花香”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岩骨花香”的形成,是由内源酶最先发起“攻击”,然后由外源酶进行精心雕琢在千呼万唤中形成。

但是,这里仍然有一个缺憾。我们至今没有对这一生物发酵路径进行科学解析,对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缺乏了解,包括它们具有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给我们健康带来的好处。因为这些微生物可能繁衍了几十亿年,是武夷山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与科研价值。

实际上,武夷岩茶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就“岩骨”与“花香”而言,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文学概念,一定有特殊的系列化学有机组分构成。传统的茶人似乎已经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只是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更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武夷岩茶的味觉享受,陶醉于“岩骨花香”诗意描写和感官评价,而是需要给传统注入现代科学的力量,让传入中国百年的“赛先生”更多地走入基层第一线。


本文标题:从微生物学看武夷岩茶 - 青茶_乌龙茶_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fenlei/wulongcha/10591.html

相关文章

  • 乌龙茶之地位

    乌龙茶三个字在茶业史上绝非一个陌生的名词,相反的,它曾给与茶叶的爱好者,以深刻的印象,曾于茶叶史上发出万丈光芒。在整个世界茶叶市场中,它有独立自在唯我独尊高贵的地位。虽说乌龙茶由于产量无多,不能像红茶绿茶大宗的...

    乌龙茶
  • 青茶|乌龙茶里的奇葩——漳平水仙

    漳平水仙经过压制,形状特殊的茶里,最常见的就是饼状的,从茶马古道开辟至今,已经不算新奇。在民国,当规规整整、四方小巧的漳平水仙出现在市场上时,人民群众都为之眼前一亮:哈?乌龙茶也能做成紧压茶?还是这么可...

    乌龙茶
  • 什么是铁观音毛茶,净茶?

    何为铁观音毛茶,何为铁观音净茶?两者有何区别呢?何为铁观音毛茶?铁观音毛茶的主要特征是完成晒青、做青、杀青、包揉和干燥等初制工序,没有簸拣过和风选过的铁观音成品。含有黄片、茶梗,外型粗放。90年代后...

    乌龙茶
  • 永春佛手有什么特征?有哪些药用价值?

    品质特性佛手又名香橼,与安溪铁观音一样同属乌龙茶,是乌龙茶中的名贵品种之一。据国内外专家鉴定,佛手茶是乌龙茶中最为古老的茶种,其叶大如掌、形似香橼柑,始种于佛寺,故称佛手。在民间俗语,“茶佛一味”,盖...

    乌龙茶
  • 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属乌龙茶,始产于百余年前闽北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一带,现主产区为建瓯、建阳两县。历史发展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著名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果奇香为诸茶冠”。水仙茶树品种适制乌龙茶,但因产地不同,命名...

    乌龙茶
  • 你眼中的岩韵是什么样子的?

    所谓岩韵这个说法或者概念,它是来自福建岩茶。顾名思义,岩茶就是生长在石头缝里或岩石之上的茶,它的特征总结起来就是香、清、甘、活四个字。对于这些特点我个人觉得云南许多是完全具备的,甚至过之而无不...

    乌龙茶
  • 大红袍新茶好还是陈茶好?

    大红袍新茶好还是陈茶好?市场上有不少卖陈茶的,同样大红袍陈茶也有。很多人都会将新茶和陈茶做比较,不知道是选择新茶好还是陈茶好。大红袍的新茶跟往年的陈茶相比较,品质上有哪些差异呢?造成这种产量差异...

    乌龙茶
  • 岩茶的“苦”与“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题记喝岩茶喝到“苦涩”,已是一种常态,亦是一道疑题,这几天无论是新茶友还是老茶客,不断发来关于岩茶“苦涩”的问题:是只有岩茶才这么“苦涩”吗?为什么有的岩茶带苦尾?“苦涩”是茶叶品质不好的表现吗?关于...

    乌龙茶
  • 台湾乌龙茶适合什么茶具冲泡?有哪些冲泡程序?

    茶具选择台湾乌龙有淡淡水果清香,既有轻发酵接近绿茶品性的文山包种茶,也有重发酵接近红茶品性的东方美人茶。1.宜用中国台湾本地所产瓷器。2.也可用宜兴所产紫砂茶具。另外,因为台茶茶性相差较大,最好用...

    乌龙茶
  • 茶类之青茶

    青茶的形状特征青茶的种类很多,工艺繁简差异较大,属半发酵茶。青茶基本特点为外形青褐,汤色青绿金黄,清香醇厚,故称青茶,也叫乌龙茶。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和广东等地,在浙江,四川,江西等地也有少量生产。根据产...

    乌龙茶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