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缘带你轻松读懂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第二篇:天时
2020-06-13 23:47:18 阅读 : 次
【原文】
天 时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旸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农历二月上旬,现今阳历的3月5-6日。
随槁晷[guǐ]刻:槁,枯萎。晷刻,日晷与刻漏,古代的计时工具。
茶工在惊蛰时节开始采茶制茶,首先要考虑的是天气因素,气候合适,一定要马上行动起来。
惊蛰时节,天气微寒,茶芽渐渐生长,茶叶自由舒展而不急迫。此时茶工采摘、制茶可以从容而用心,制作出来的茶叶色味俱佳。
如果遇到天气晴朗闷热,茶芽生长迅速,无形之中催促着茶工加紧劳作,由于茶叶容易枯萎使得制茶时间非常紧迫,导致有些蒸好的茶叶来不及压制,压制好的茶叶来不及研碎,研碎后没法及时制成茶饼,茶黄沉积于茶叶之中,这种茶叶的色泽滋味会损失掉一大半。
所以焙茶的工人把能遇到最适宜茶树生长和制茶的天时看作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本篇主要讲述天时对于茶叶品质优劣的影响,尊天时才能从容的采摘、制作,才能够确保每道工序及时、稳步进行,从而保证茶叶的品质。
宋代采摘茶叶的最佳时机是在惊蛰时节(阳历的3月5-6日)。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根据《宋史•食货志下六》记载 “建宁腊茶,北苑为第一,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曰雨前,所以供玉食,备赐予。”社前茶为最好。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将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之为社日。
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或惊蛰与春分之间。
当时,惊蛰采茶前有个活动叫喊山。有官员在惊蛰时节带领民众上山祭拜茶神,然后敲锣打鼓,齐声大喊“茶发芽”。
关于喊山,宋代的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俞》诗里写道:“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而宋代的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也有记载:“方其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观。”
惊蛰喊山之后,在惊蛰与春分这段时间采摘的茶,古时称为‘社前茶’,是宋代最好的茶。
宋代春茶采摘制作的这个时间可能与我们现在说的绿茶上市的时间略有不同,那是因为在当时制作贡茶的地方是福建的建州,也就是今天福建南平的建瓯市一带,这里的茶上市的时间比较早,一般2月底3月初惊蛰时分茶开始露芽,特别的鲜嫩,根据宋代的择茶标准,这个时候的茶叶是最好的。
关于惊蛰的茶为什么好?宋徽宗赵佶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此时天气微寒,茶芽生长缓慢而有利于茶工从容制茶。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此时采摘的茶极其的鲜嫩珍贵。而等天气暖和了 ,茶叶生长迅速,茶工制作的时候就会比较仓促,导致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
赵佶在《天时》篇中关于采茶、制茶时节的描写精准,观察细致,说明他应该有过亲历甚至亲为的茶叶采摘和制作经验。而他把春茶的妙绝归功于“天时”,也透出了宋徽宗的天命观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雏形。
从《大观茶论》中的“天时”延伸到当今的茶叶种植,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科技进步使得我们受天气影响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作为农作物的茶叶,依然避免不了靠天吃饭,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温度变化,当天气突然变暖达到茶叶采摘的洪峰时期,生产力一定要跟得上,否则制茶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本文标题:茶缘带你轻松读懂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第二篇:天时 -
茶缘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https://www.yinchaba.com/zimeiti/chayuan/357.html